查看原文
其他

破解毕加索的秘密,他是如何让绘画从平面变立体的?

2017-09-30 沈语冰 摄影与诗歌

网上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:

有人问毕加索:“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?”

毕加索说:“听过鸟叫吗?”

“听过。”

“好听吗?”

“好听。”

“你听得懂吗?”


实际上鸟叫是可以听懂的,今天就介绍下老毕


破解毕加索的秘密(自拟题目)

文:沈语冰



打破绘画平面性局限的画家很了不起


绘画是一个平面,这个媒介不同于立体的雕塑,也不同于有戏剧冲突的舞台,更不同于讲故事的文学,甚至电影。绘画的平面性造成其局限性,如果有人能把这个局限性当作优点来加以发挥,变成它的特点和本质,那么这个人就很了不起了。


毕加索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,不同时期风格不同,但是核心创作都是围绕着立体派,即使晚年有很多变形,但是还是和立体派有关。


现代艺术之父是塞尚,英国学者罗杰·弗莱当时用肉眼就发现了塞尚作品中变形的东西,他说塞尚是有意放弃了正确性、逼真性,以便他的绘画能够吻合画布的矩形形状,大部分画家采用的画布都是矩形,塞尚把它里面的椭圆都变成了一个个类似于矩形的形状,甚至最早在画当中出现的四维效果,就是把这幅画翻起来给你看。塞尚这一步很重要,毕加索受到他的影响,一步步向前走。


▲塞尚这幅画坛子的口子像一个矩形


这样一来,平面之后该怎么体现三维的立体呢?甚至是如何体现四维世界呢?毕加索有一个朋友在银行工作,他懂相对论,在和毕加索喝咖啡的时候可能聊到过相对论。毕加索在尝试做一件事情,就是绘画已经变成平面后,如何体现四维的问题。他从塞尚那儿得到了启发,就是可以把桌子的一边翻起来给观众看。关于平面和立体派的种种悖论和矛盾,就在他身上展开了。

在马奈以后,作品越来越平面,变成平面后很难把绘画和平面设计区别开来,画家都要失业了。毕加索心里面有矛盾,认为这样不行,这个时候,他创造了立体派,之后才有他的种种变形。关于各种变形,他是怎么做的,列奥·施坦伯格的书《另类准则》有介绍文艺复兴以来画家在平面上如何呈现人物形象的各种手段。


巧妙方法一:在一个人物身上,同时可以看到正面、背面和侧面


毕加索在刚刚到巴黎的第二年,画了好多素描本,其中素描本当中有大量关于同一个模特的正面、背面、背面连续的形象,说明毕加索对这个问题很敏感,甚至到了晚年仍然在画。

▲▼毕加索素描,同一个模特的连续形象

毕加索之前画的马蒂斯,他画的《轮舞》中舞蹈形象也十分丰富。


▲马蒂斯的《轮舞》


毕加索有他自己舞蹈的形象,他是不服输的,自己也画了一幅。

▲毕加索的《轮舞》


在一个人物身上,同时可以看到正面、背面和侧面,他把整个人像拧麻花一样拧起来,三个角度在一个人身上统一起来,在同一个瞬间完成了不同的时间,把第四维的时间拉进来了,这是毕加索原创的。这既得益于他立体派的影响,又得益于他自己长期的训练,如何将一个人的不同面放在同一个轮廓,又能够让观众接受,不至于分崩离析,这是他很巧妙的一个地方。


巧妙方法二:利用镜子

因为画是平面的,而利用镜子可以看到另外一面。

西方绘画里面利用镜子的数不胜数,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有用镜子的很有名的画,杨·凡·艾克的《阿尔诺菲尼的婚礼》,镜子里面可以看到婚礼场景,可以看到新郎和新年,还可以看到一些旁观群众,其中有一个人比较清楚,这个人很有可能是画家本人,他写了“杨•凡•艾克在此”。这是用镜子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事情。


杨·凡·艾克:《阿尔诺菲尼的婚礼》及局部


西方绘画里面利用镜子有大量的不可完成的事情。提香的《维纳斯与阿多尼斯》,利用镜子可以看到她的另外一面。十七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委拉斯克斯画了《维纳斯》,这是很漂亮的背影,但是看不到脸很遗憾,所以他用了一面镜子把这个问题解决了。


▲委拉斯克斯《维纳斯》


安格尔:《伯爵夫人》


十九世纪,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深受贵妇们的喜欢,因为聪明的安格尔总是把贵妇人放在镜子前面,既画了正面,也画了背面。马奈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件杰作就是《吧台》,这个女子很有名,后面其实是一面巨大的镜子,金黄色的镜框里面反射了卖酒水的女孩前面的形象。


▲马奈《吧台》


毕加索对镜子的形象了如指掌,画了很多镜子面前的形象。他要和别人不同,比如在这个模特和镜子里面的样子,半张脸是正面的,半张是侧面的头发,好像柔和在了一起,做了一个视觉的魔术,这是他很巧妙的地方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的毕加索名作之一《镜前的少女》,刚刚的游戏他还在继续玩,半张是侧面脸,还有半张是正面的,这就是从塞尚那儿得到的启发,把脸也翻了过来。他又利用镜子,使得整幅画信息翻倍。


▲毕加索名作之一《镜前的少女》


这是我看毕加索展览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一幅画,觉得非常有趣,首先打破了常规,从提香到马奈,所有躺着的模特都是横着的长方形,结果毕加索居然采用了竖起来的长方形,把这个模特拦胸剪断,半身都没有了。但是他运用了镜子里面的影响,把模特看不到的一部分补回来了,观众可以通过想象把画面补齐。要是没有这个镜子的作用,这个人胸以下都看不到。毕加索总是要不走寻常路,他要画一个竖起来的长方形,自己制造问题,然后再解决问题。


毕加索《镜子》


巧妙方法三:反弹的观众视线

毕加索很崇拜的一位大师委拉斯克斯的有幅名作《宫娥》,是画家本人拿着画笔在创作一幅巨大的画,我们只能看到这幅画的背面,看不到正面。其实在镜子里面,国王和王后还有小公主都呈现出来。这幅画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画面深处,这一扇门打开后有一道亮光,里面有一个人,应该是宫廷的卫队长。这个人是在绘画深度的里面向外面看,看到的是我们观众,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另一面,他可以看到这张画的正面,而我们看不到。这一点,毕加索也是了如指掌。


▲毕加索《有玩具船的少女》


《有玩具船的少女》画了两个少女在海边玩玩具船,两个“人”玩得很投入,在海平面上还有一个“人”,他从画面深处往外看,突然增加了这张画的丰富性,变得意味深长。她和她们是同类,算不算人我们不知道,她是在呵护她们,还是在窥视她们呢?这张画就变得很好玩,变成毕加索很有名的一张作品。这也是毕加索所发现的如何在一个平面上呈现不同方向。


巧妙方法四:扭起来的蛇形人物


这不是毕加索的原创,在文艺复兴后期有一个艺术运动叫手法主义,或者叫角色主义,是很夸张的造型和构图。有一个画家赫梅森画的《朱迪思》,朱迪思是犹太传说当中的一个民族英雄,敌军统领占领犹太国之前就垂涎朱迪思的美色,朱迪思趁机就把他灌醉了,之后拔出宝剑,把他的头砍下来挂在城门上,敌军一看统领都死了,赶紧就退兵了。所以,朱迪思拯救了他们自己的国家。画家借助于她一瞬间拔出宝剑,要砍下将领头颅这样一个动作,把这个人扭起来了,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她的正面、背面和侧面。这个游戏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玩了,但是不像毕加索那样玩得那么炉火纯青,过去还是比较自然的。



毕加索有的素描如果不看署名,大家可能以为是新古典主义的画,因为毕加索的线条很优美,造型及其精确。但是毕加索毕竟是一位现代大师,他画了希腊的神话里人头马怪(见上图),他专门去抢别人的新娘,被抢的新娘要挣扎,毕加索是怎么表现她的挣扎?她正面的左侧,一条线到髋关节、臀部,又变成了她身体的右侧了。毕加索用一条线就实现了身体的扭转,这高度概括性的一条线是毕加索最牛的地方。


在前面这张画里面已经隐藏了身体的扭动,油画的明暗造型看不清晰,不明显。而毕加索用的是线条造型,甚至连阴影都没有打,是纯粹的线描,类似于中国画。他用一条线就概括了被抢的新娘从身体的左侧到髋关节的变化。这条线如果你看明白了,就明白了毕加索。



毕加索素描


同样的题材他画了又画,就是希望更可以把强烈挣扎的新娘的正面、侧面、背面同时让观众看到,强调她的挣扎和恐惧,因为他被怪物抢走了。所以,他又画了很多素描和速写,把举过头顶的模特正面、侧面和背面都让观众看到,好像麻花一样,拧了又拧。


▲雕塑《有漂亮臀部的维纳斯》与毕加索《跳蚤》(中)


视觉游戏他玩得十分成熟,因为光是绘画,一旦明白了原理,学习起来是很容易的,但是要像毕加索一样用一条线条刻画出人物的扭动,还是高难度。这条线条太厉害了,非常确定、流动,非常自信,而不是犹犹豫豫、胆怯的。他画得十分流畅,我们感觉好像很容易,但是实际上,他玩这个游戏玩了几十年,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


可以说,某种意义上毕加索是视觉的探险家,他不断探索各种可能。同时,他在和观众做游戏,寻找最好的游戏成功。


最后,我们回到晚年毕加索的商标:双面脸,即半张侧面脸和半张正面脸,呈90度弧角叠加在一起。毕加索曾经反复地玩这个游戏,在大量作品里都呈现这样一种组合。


毕加索:《双面像》           《雕塑家》(“毕加索中国大展”展品)


不过,甚至在这里,人们也可以发现一个悠久的视觉传统。它至少可以追溯到手法主义时期的圣母像。这是手法主义时期一件很有名的《圣母像》,光从侧面打过来,使脸的半个侧面都处在光线中,而另一半正面则处于阴影里。毕加索《红椅中的少女》是对这一原理的出色运用。


毕加索:《红椅中的少女》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布隆齐诺:《圣母像》(局部)


毕加索的才华就在这里。但他的才华决不是空穴来风,也不是天马行空、无所顾忌的。事实上,人们在惊叹于毕加索的想象力的时候,同样不得不惊叹于他发现美的眼睛。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:“世界上并不缺少美,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。”对毕加索来说,美无所不在,遍地开花,特别是在有着悠久的美术传统的欧洲文化中。需要的只是发现而已。毕加索的名言说:“我不寻找,我发现!”当然,他不会满足于仅仅继承或发现视觉传统,他的发现本身就包含着对传统的颠覆和再利用。


而且,这种颠覆和再利用,决不像一般教科书所说的那样,是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断裂,是胡闹!是恶搞!而是,正如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最经典的定义所说的那样:是以规矩的特有方法反对规矩本身!毕加索,以至整个现代主义绘画的主流所追求的东西,就是以自我立法的高质,以拯救艺术于学院艺术、媚俗艺术与官方艺术的堕落之中。


以毕加索为例,没有人比他更强调规矩的重要性了。他曾经说过:在过于自由的现代,限制是一个好东西!再以我们眼下所论的人物形象各个部分的组合法为例。通常情况下,毕加索的这种组合法不会在头部和身体上同时运用,因为那样的话信息过多,观众就会无法理解。符号学解释了这一原理,那就是在一个封闭的语料库里,任何一个符号要素被限定得越严,每个要素的价值就越高。物以稀为贵嘛。毕加索也了解这个原理。对于女人的形象,观众已经了如指掌,因此他认为他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去画,只需要画出一些最能代表女性的特征即可。因此,他在用符号与观众做着游戏,只不过,如果头部做了这种游戏,身体就必须是相对完整的;如果在身体上做这种游戏,头部又是相对完整的。否则,要是头部与身体都做着同样的游戏,观众就会因为信息太复杂而无法理解,不明白他在画什么。


例如,在以下两件素描中,毕加索在人物身体上实施了组合(正面与背面的组合),因此人物的头部就保持相对自然主义;而在大量“双面脸”的作品里,人物的头部实施了组合(半张正面脸与半张侧面脸的组合),那么人物的身体就相对保持自然的样子。


毕加索:《素描》


因此,在毕加索的作品里,几乎不会出现“四肢错位、手脚交错”的情况,也不会出现“五官互调、画丑为美”的情况。他自我设定的游戏规则是如此明确,以至于,出现这种混乱和丑陋的情况极其鲜见。毕加索的伟大之处在于,他充分明白游戏规则对于他的想象力来说,只会带来丰产,而不是限制。当然,规则总意味着例外。而毕加索的全部想象力就来自规则与例外之间的巨大开阔地带。这片开阔地带就是他的王国。

既然毕加索的想象力和游戏感是如此强大,他迅速越过呈90°弧角叠加的一般程式(或“基准”),也就不算例外了。用不了多久,他就突破了90度,要么小于90度。你看这张两脸中的正面与侧面就小于90度,呈现出一种略显怪异、却别有意趣的形象:


毕加索:《女子像》      《朵拉·玛尔》(“毕加索中国大展”展品)


要么大于90度。这些就是大于90度的,整个脑袋像一本打开、覆在桌面上的书页。毕加索有的是想象力做这样的游戏。所以我说天才最大的特征,就是有充沛的想象力来体验游戏的愉悦感。


毕加索素描           《百叶窗下沉睡的女子》(“毕加索中国大展”展品)


在某个系列中,毕加索重新设置了游戏规则:就是人物的脸部不再分为半张正面脸和半张侧面脸,而是像三叠魔方只转动了最上面一叠:


毕加索作品


在另一个系列里,魔方的三叠都转动了(左:呈水平方向转动;右:呈垂直方向转动)。然而,总的规则仍然被遵守,即凡是头部呈组合状,则身体保持相对自然(左:身体稳稳地靠在椅子里;右:双手抱膝席地而坐):


毕加索作品


在其他一些既非“双面脸”,亦非“魔方脸”的作品系列里,毕加索显然在探索另外一些视觉上的可能性,例如下图所呈现的“图底关系脸”。不了解视觉心理学实验中的“图底关系示意图”,人们当然完全看不懂这类作品:


毕加索作品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图底关系示意图


到毕加索晚年,他全方位呈现事物形象的魔术已经玩得如此炉火纯青,以至于观众已经看不到其中探索的艰辛。一条从山羊咽喉部位向下流动的线条,最终却成了山羊的脊椎线!而那个熟睡的女子优雅的外表,完全掩盖了艺术家经过终生探索才获得的绝技的艰难过程!


毕加索素描


有时候,毕加索会打破一切规则(既然规则是自我设定的,当然也可以自行打破),甚至画出了这样一幅素描:一个躺着的女子,好像是仰卧着,又好像是俯卧着的。而且,身体与头部都玩起了组合!这同样也是我们讲座一开始讲到的15张变体画里那个不断变化着的女子的核心问题:在一个大致统一的轮廓线里,既要呈现仰卧的姿势,又要呈现俯卧的姿势。这怎么可能呢?


毕加索素描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鸭兔图


END

素材及图片参考知更社、沈语冰博客资料,致谢

梵高: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, 路过的人只看到烟。

莫奈作品全集(高清500张)

年度最佳负能量的50句话,让你看完更明白人生。

最美人体雕塑100个,美瞎眼!

536张经典作品诠释世界摄影大师马克.吕布的摄影传奇

世界顶级名画100幅赏析,大开眼界!

爱、吻、诗歌


摄影与诗歌

我们用文艺对抗生活的平庸和琐碎


摄影·诗歌·艺术·电影·音乐 | 微信·zzw-1028

《摄影与诗歌》 编辑组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